比利时零信任专家:保护商业数据的 7 个秘密策略
在远程办公成为主流,甚至在GDPR唤醒半个欧洲人隐私意识之前,大多数比利时公司都相信要守护数字边界——防火墙、密码,或许还有一些终端杀毒软件。我曾经与当地的企业主和IT主管交谈,他们说:“我们相信员工不会把事情搞砸。这还不够吗?” 2017年第一次勒索软件恐慌爆发后,看着他们脸上的表情,真正让我震惊的是,他们逐渐意识到:在数字世界中,信任是危险的。
如今,零信任网络安全已不再只是供应商的噱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尤其是在比利时充满活力的商业和科技生态系统中。值得一提的是,比利时专家如今在欧洲各地引领着零信任的普及,将监管智慧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但坦白地说,要完全掌握零信任,需要经历各种未竟的事业、不断演变的威胁,以及来之不易的胜利。我将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及实际从业者提出的质疑。
先声明一下:我不会假装存在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我曾与银行集团、SaaS 初创公司和公共部门 IT 团队合作,见证过一些辉煌的成功案例,但也有一些令人震惊的疏忽。我希望在这篇文章中,比利时的商业领袖、首席信息安全官,甚至是持怀疑态度的财务经理都能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此外,这篇文章也为那些正在调整零信任基础以适应本地和国际商业现实的人提供了真正的经验教训。
比利时专家为何拥抱零信任
您是否注意到,当欧盟法规发生变化时,比利时企业是如何迅速调整的?这是有原因的——弗拉芒和瓦隆地区的公司都习惯于应对不断变化的法律框架,尤其是在数据、隐私和金融领域。随着疫情后远程办公的兴起,以及近期网络攻击(例如臭名昭著的2024年3月布鲁塞尔医院黑客事件)所引发的混乱,1),当地领导人开始发出警告:周边安全保障不够。
关键见解:
基于我多年来亲眼目睹比利时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我始终发现:零信任的到来并非源于供应商的推动,而是因为现实世界的漏洞迫使企业不得不适应。对于那些无法在数字信任上孤注一掷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种生存机制。区别何在?企业不再假设网络内部的一切都“安全”,而是将每一次访问都视为可疑,将每个用户都视为潜在风险——即使他们已经工作了20年。
定义零信任:简单术语,比利时现实
让我想一想——抛开专业术语,零信任究竟是什么?好吧,我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比利时式解释:“零信任”意味着你永远不会仅仅因为用户、设备或应用程序位于你的企业系统中就认为它们值得信任。每个访问请求都会被验证,每个操作都会被记录下来。
- 没有一刀切的信任——每个人都只是临时访客。
- 验证是持续不断的,而不只是在前门。
- 访问权限极其严格且动态。
- 威胁检测正在进行中,即使对于内部人员也是如此。
在比利时,这种方法与欧盟立法下的合规要求直接相关——例如 GDPR 和 NIS22在欧洲网络安全会议上,像德赖斯·范诺顿(Dries Van Noten,不是那位时装设计师)这样的本地专家指出,隐性信任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商业风险。我仍在研究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尤其是在传统等级制度主导的公司文化下。
7个秘密策略详解
好吧,让我们退一步来看。比利时网络安全领导者部署的实际策略有哪些超越通用最佳实践的策略?我将在实际采访、事后汇报和本地圆桌会议中听到的内容提炼为七种方法:
- 网络微分段
- 持续多因素身份验证 (MFA)
- 行为异常检测
- 即时特权访问
- 自动事件响应手册
- 供应链信任映射
- 监管驱动的访问审计
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每种策略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优缺点,以及所有优势。但首先,让我们先暂停一下,将其置于国家大背景下……
你可知道?
比利时网络安全中心 (CCB) 报告称,2024 年针对企业的网络攻击年均增加 42%,因此零信任应用成为国家优先事项3.